科學家使用3D打印技術開發(fā)新型金屬材料
2015年10月30日 10:6 4044次瀏覽 來源: 中國有色網 分類: 新材料前沿
近日,美國密蘇里科技大學的科學家們使用3D打印技術創(chuàng)造了一種全新的金屬材料。
Frank Liou博士和Jagannanthan Sarangapani博士,這兩位分別是該校產品創(chuàng)新、創(chuàng)造以及電氣和計算機工程方面的特聘教授。他們一直致力于使用數(shù)字化的增材制造技術來創(chuàng)造新的金屬材料,這些材料與現(xiàn)有金屬材料相比具有較強和較輕的性能。而制造這些金屬的工藝涉及到了增材制造成型、傳感器網絡,以及整個過程的無縫整合。
據(jù)了解,Liou博士和Sarangapani博士一直在開發(fā)的是一種結構非晶態(tài)金屬(SAMs),他們主要是由直接激光熔融技術,即是用高能激光逐層熔融金屬粉末,并以此構建出了3D對象。目前研究者一直在努力尋找正確的冷卻速度,以使金屬材料非晶態(tài)。
而制備非晶態(tài)金屬的意義也正是來自于這種細小單元的隨機構造。也就是說,這種材料是由眾多像沙粒一樣的微小的碎片組成,與普通的金屬相比,它更強、更硬,更不容易斷裂。Liou博士解釋說,“顆粒越小,結構非晶態(tài)金屬強度越高。”
科學家們希望通過這項研究,最終創(chuàng)造出比傳統(tǒng)金屬強度高10倍的新材料,這樣在很多領域都會降低制造對象的材料用量,以及制造成本。他們的研究已經受到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(NSF)近15萬美元的資助。
除此之外,Liou也一直在進行梯度功能材料(FGMs)的研究,這種材料通常結合了兩種不容易相融的金屬,比如不銹鋼和鈦、銅和鋼等。對于這個項目,Liou與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 Joseph Newkirk博士進行合作研究。他們的工作得到了美國宇航局(NASA)Langley中心的支持。
將不同類型的金屬材料結合起來,往往會產生一種新型的金屬,這種金屬材料往往會兼具兩種原有材料的特性。而為了實現(xiàn)這種結合,比如銅和鈦,還需要加入第三種材料以在兩者之間起到介質作用。最初產生的新材料將具有銅和鈦的性質,可以在構建諸如飛機或飛船的零部件中發(fā)揮作用。
Liou解釋說,與結構非晶態(tài)金屬(SAM)的開發(fā)類似,F(xiàn)GM也面臨著找到正確的冷卻速度問題。他說,“這是一個關于冷卻速度的競賽,如果你能比微型結構形成速度或者化學反應的速度更快,你就能將兩種金屬輕松結合起來。”
責任編輯:于璐
如需了解更多信息,請登錄中國有色網:m.caoyihen.com了解更多信息。
中國有色網聲明: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。
凡注明文章來源為“中國有色金屬報”或 “中國有色網”的文章,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(chuàng)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(fā)布的文章。
如需轉載,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( 郵件:cnmn@cnmn.com.cn 或 電話:010-63971479)聯(lián)系,簽署授權協(xié)議,取得轉載授權;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“XXX(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)”的文章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構成投資建議,僅供讀者參考。
若據(jù)本文章操作,所有后果讀者自負,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。